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
Shangqing
我记得很久以前,我写过一些冷冻工厂的那些坑,很多人说和自己经历很像,好像就发生在身边一样。
最近两年冷冻水果内需增长比较快,那我就给大家总结一下,内销市场大家踩过的那些坑。
事先声明,这些事情发生几率很小,仅做大家参考。并不针对任何事情和人,如有雷同,请多理解。
一:说的很厉害的公司。
有这样一种公司或者个人,说话口气很大,上来就说需求什么产品,等到了产季可以几百上千吨买货,忽悠着冷冻工厂立马毕恭毕敬,结果牛吹起来以后,到了产季人没了,或者扯个理由不合适就拉倒了。
这个多见于一些公司的采购和一些新的工厂。
不过工厂也应该想想,上来就给你个大饼,那可信度又有多少呢?是你对工厂有信心,还是你帅气呢?
为啥没有老工厂?
因为老工厂这种人见多了,已经习惯了,或者说已经麻木了。
有一个挺大的奶茶头部企业,经常做的事情,说大做小,因为这样谈价格能降到最低。
举例子来说,本来需求20吨冷冻树莓,先对工厂说需求300吨,500吨,甚至800吨,让人感觉是一块肥肉,然后就是价格拉锯战,一块一块的讲,一毛一毛的磨,并且同时和3-5个供应商讲价格,这样最后谁的价格低,买谁的。
没有成交的工厂还会有愧疚和自责,因为价格没谈成,大订单丢了。
成交了的工厂呢.客户会先发20吨货走,如果好卖呢,继续拉货,不好卖就会找一堆质量不合格的理由,后面货不发了。
不过还别说,这样一顿操作下来买的价格就是低。
可坑哭了一众供应商,很多水果产季也就那几天,很多加工厂看到了希望就拼命加工,结果加工了一冷库货,客户不要了。幸亏这两年行情好,这个客户不要,还能卖给别人,如果赶上前几年的烂市,那都没地方哭去。
最悲催一个进口商,一些进口的浓缩汁进口周期2-3个月,定了500吨,最后就要一个柜,后面不要了,说口感不行,最后悲催的老板,卖了两年才处理完。官司现在没打完,费时费力,大家都难受。
不过这个事情,也不完全是一个人的错,认清现实,多打听名声非常重要,不盲目贪大才是正道。
二:开发新产品的坑。
内需的崛起,很多冷冻水果对于内需来说,都是新产品,所以新产品需要送样品,研发,做配方。
加工厂,配合按照要求做出来几吨样品。如果后来用不了,客户也不管的情况下,就会一直到冷库里了,一般都是5-10吨的存在,卖给别人,用不了。不得已,只能当做次品卖掉。这个现象一般都出在一些不太靠谱的研发企业。
大部分企业是好的,不管如何都会把“尾巴”处理好。
其实这个算是损失小的,最后还能低价处理。
有的大批量做出来以后,不要的,那损失可就大了。
不过这事,工厂吃了亏,一般都不外传,还不够丢人呢,都是打掉牙自己咽到肚子里。
那种心情可想而知。
三:不懂专业知识的坑。
一般做这个公司的采购或者质检,为了摆脱自己的责任,可谓是坑苦了不少冷冻水果加工厂。
有一点问题,就是赔钱和索赔,导致很多关系弄得很僵,甚至有的还在法院打着官司。
比如,黑莓中是都100%没有虫子,但不得不承认,能完全避免一个虫子没有的工厂,我还没有发现过。 谁家能做到100%没有?但是1000kg黑莓中,怎么也会有几个,具体还要看当年的天气情况,这基本都是常识。
就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,有的果酱厂要求100%没有,只要发现就被要退货,这种情况下出问题,并不完全靠的是质量,而是靠着运气,如果抽检2-3箱没发现,万事大吉,如果发现一个就得退货。
不过这就会发现后续一个现象,这家果酱厂的价格买黑莓价格相当高。比同行价格要高1000元/吨以上,质量并不能差距多少。
另外一个现象是,碰到不合格退货咋办,那就重新找一个集装箱,找个路边,几个工人开始换车,接着送回去。然后基本就没事了。
老觉得这个事情,完全是在讽刺。具体讽刺什么,我也想不敢说。
还有工厂要求到货温度,必须达到-16℃,甚至-18℃。冬天还好说,到了夏天又有几个能达到呢? 测试温度不到就不卸车,甚至退货,这就有点难了。
逼得供应商想了很多办法,比如说好的温度表换了,做一个虚假温度,这就合格了,或者用钱买通接货人,也就没事了。
要是这样的话,温度要求形同虚设,意义在什么地方?只是为了表格好看吗? 另外,如果卸货温度低1-2℃。货会有问题吗?
当然,从今年开始,有的深加工企业,已经开始改变规定了,或许他们也发现这个要求需要改正一下了。
为了深加工企业选择指定物流公司,这一切都无形中,增加了冷冻水果的成本,羊毛永远出在羊身上,没有赔钱的买卖。
一顿操作下来,最后结果改变了吗?其实是没有,只是某些做决策的人,心里舒服了一点,稍微规范了一点。还有货物的价值提高了几个百分点,仅此而已。
一些天天坐办公室的人,去决策劳动现场的规范,总觉的哪里有点不对!
更或者,一些客户的检测部门,或驻厂,或在自己公司。做一个决策也会影响很多事情。
这个方面我可以多举几个例子。
1:这个故事应该好多人听过
一个果酱企业,派质检人员,去冷冻水果加工厂去加工芒果,数量比较大,水果加工厂认真按照要求完成了加工。结果最后,加工出来的冷冻芒果全部退货了。
后来得知,果酱企业派出的质检人员。可能是来的时间不长,懂的少,只是要求,芒果的硬度,颜色和干净程度。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,果酱工厂需求的是口感浓郁的成熟高的冷冻芒果,结果加工出来100多吨成熟度低的芒果。其它方面都好,就是成熟度不够,导致不合格,这个责任到底谁的?
听说,现在还在冷库放着,卖不掉,别人不要这个规格。赔钱是肯定了
2:一个挺大的果干工厂,建了一个新工厂,新工厂的很多人都是新人,某些冷冻水果又是第一次做,就在这个前提下出很事情。
第一次做水果深加工,对质量标准不是太理解,但本着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原则。 前一个月送货的各品种冷冻水果,被判定不合格的占一半,可头疼了一片供应商,有的供应商都蒙了。
工厂生产都跟不上了,里面的损失可想而知,后来磨合三个月后才慢慢步入正轨。这几乎是很多新工厂的缩影。
四:市场假象的坑
当一个产品供不应求,价格猛涨的时候,一些冷冻加工厂就开始蠢蠢欲动了,调货,囤货,奇货可居。 大部分的时候是没错的,不过囤的时间太长,或者期望值太高,往往就会很悲惨。
以前做大蒜的,过程不讲了,做到最后,有的亏损到家破人亡,这绝不是危言耸听。
前几年有囤草莓的挣了不少钱,尝到甜头后,接着大批量囤红豆,结果损失几千万,这些都是赤裸裸现实。
就和炒股一样,股神都在传说中,现实生活中往往只有一两个,剩余的基本都被时间打败了,除非你是那一两个人。
其实还有很多行业内的故事,我一一写出来,估计就挨骂了,毕竟圈子太小,就捡几个有代表性的。
我想说的是,不想让各位当做一个故事去看,而是想让大家从这些事情里想到什么?能去改变什么?
冷冻水果加工是一个小行业,是一个让很多人忽视,但有离不开的行业,这个行业是很多产品的基础。
现在正是外销转内销的转折期,势必会有很多工作,需要研发,需要磨合,需要试错。
但是,我想说有些错,绝对都是故意的,或者说
是一些不懂的人,去指挥懂的人去做。
是一些个人的任性行为,为了自己一个小任性,甚至一点私利,损失了几万甚至几十万,上百万,而充耳不闻。
或是从别的行业带来的规则,要求这个行业,让好多设备成为摆设,产品成为垃圾。这也是让这些年工厂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。盲目的信任了外来“和尚”等等,或许只有那些受过伤的企业或许才能理解,我所写的内容吧。
我只是希望,很多“坑”能避免,尽量避免,行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,去改变现状,规范操作,提高产品质量,提升大众的认知度。
转自公众号果蔬资讯,如侵权请联系删除
Copyright@2022 菏泽尚清食品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鲁ICP备2022009650号